青春是淬火的钢,是破茧的蝶,更是一场永不褪色的远征。在经贸的校园里,有这样一位青年,他曾用热血丈量山河,用忠诚书写担当,如今卸下戎装重返课堂,以军人的坚韧在求学路上续写新的篇章。他是国际旅游学院2024级学生刘正龙,一名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的退役军人。
携梦出征:少年意气寄山河
"小时候看《士兵突击》,许三多那句‘不抛弃,不放弃’像颗种子埋在心里。"坐在校园长椅上的刘正龙目光灼灼,迷彩裤下的坐姿依旧笔挺如松。这个来自海南万宁的男孩,从小对着电视里的军旅剧如痴如醉——炮火中逆行的身影、界碑前挺拔的军姿、危难时冲锋的呐喊,在他心中织就一幅英雄图谱。
2019年9月,刘正龙踏上开往云南的军列。车窗外的风景翻涌如海,背包里除了入伍通知书,还装着母亲塞的土特产。当火车鸣笛漂洋过海时,这个从未出过省的青年不会想到,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蜕变。

淬火成钢:雪域高原铸忠魂
新兵连的残酷超乎想象。滇南的秋老虎肆虐,战术训练场上地表温度突破50℃,迷彩服每天要拧出三遍汗水。最煎熬的是连续半个月无法洗澡,“后背长满痱子,作训服脱下来能立在地上”。但比起生理考验,更让他震撼的是纪律的威严——紧急集合时因系错鞋带被罚俯卧撑,让他明白“差之毫厘可能关乎生死”;射击训练中因偷瞄靶纸被训斥,教会他“军人眼里容不得半点虚假”。在中缅边境执行侦查任务时,一颗炮弹在距离他们仅300米的地方爆炸,冲击波震落了观察哨的伪装网支架。刘正龙回忆道:“当时我们突然听到炮弹呼啸声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边境军人的责任与使命。无论面对什么危险,都要坚决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。”
授衔仪式那天下着细雨,当“中国人民解放军”的臂章贴上肩膀时,这个曾被戏称“娇气”的青年已能纹丝不动站立两小时。即使执行任务的紧张刺激会被枯燥的训练生活磨平棱角,但春节夜晚站岗时,看着远处灯火通明、烟火绽放,他明白了军人的意义,要守护一方安宁。

重返校园:迷彩色晕染的书香
2024年秋,带着“优秀士兵”奖章和满身故事,刘正龙回归经贸校园。褪去军装的他面临新挑战:落下的专业课像天书,昔日的同学已准备实习。“第一次坐在教室时,握笔的手都在抖。”是老师们在办理各项手续时给予的莫大帮助,让他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安全感;是室友和同学们积极帮助他融入新集体,让他不再孤单和恐慌。

续写荣光:永远做人民的子弟兵
谈及未来,这个曾直面生死的战士眼里闪着温柔的光。努力学习备战专升本的同时,他每周雷打不动去操场锻炼;报考公务员的规划里,藏着“继续服务群众”的初心;书桌抽屉深处,消防救援队的招录简章被翻得卷边。“如果有一天我的小店开张,”他指着创业计划书上的“战友茶铺”字样,“所有退役军人凭证件终身八折。”
夕阳为他的侧脸镀上金边,作训靴踏过银杏大道的声音沉稳有力。从边境线的界碑到教室里的课桌,从救灾现场的瓦砾到创业计划的蓝图,刘正龙始终记得退伍时老班长的话:“军装可以脱下,但军魂永远在胸膛跳动。”对于这个26岁的青年来说,战斗的号角从未停息——只不过如今的战场,是让更多人看见光的模样。
